经济学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综合考虑了未来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条件,牢牢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对今后5年和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战略配置。
如何充分理解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规划纲要贯穿着哪些新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经济日报约请5位经济学家进行解读。
杨伟民(国家政协常委、国家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和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措施。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阶段是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的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结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结构。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的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飞跃。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继续应对许多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党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进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个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的战略导向部分阐述了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并贯穿整篇文章。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区域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
实现增长目标的质量比速度重要。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走向高收入社会,努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现在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为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为3万~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货膨胀水平,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化。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汇率合理上升,人均收入水平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中国应着力探索与中速增长期相匹配的结构潜力。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一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中速优质发展开辟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弥补中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低下;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小;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要围绕这些结构潜力,更有效地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会保障,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取代土地保障功能,将稀有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第三,进一步放宽基础产业的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措施,推动结构潜力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张宇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个五年。作为指导未来5年和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贯穿明确的主线,是坚定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方向和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强调重点工作,重视各领域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重要的是实行规划的配置。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发展和安全并不意味着封闭和保守,而是意味着中国将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与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目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广泛、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表现了中国的气势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步提高质量列为2021年中国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带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管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三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结构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带、参与世界经济管理改革和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和整合,才能降低交流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大限度地提高分工和贸易中的收入,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结构的战略全局部署,充分展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所有人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它是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说,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共同富裕行动提纲,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实行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结构,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超大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不动摇,一方面推进国有经济的扩张,另一方面民间经济的发展,发挥两个相对优势,共同承担中国经济增长的责任。要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化的商业环境,必须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进行试验,鼓励形成可以复制和普及的经验。
三是果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因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统一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为推进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特别是金融资本的野蛮增长,必须提高其服务共享能力,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实施辅助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应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
六是突出重点,加强弱点。把工作集中在统一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住宅、养老等民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关系上。发挥政府再分配调整作用,提高税收、社会保障等调整力度和准确性,调整过高收入,禁止非法收入。转移支付应该倾向于困难的公众。
杨成长(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结构。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系统思维和总体计划。围绕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结构,十四五规划建议从系统思维出发,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中,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应商、需求者、空间布局和产业链发展等多个维度开始构建国内大循环。就供应而言,规划纲要建议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形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在科技创新方面,建议继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解决中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面临的颈部问题,在企业创新方面充分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
从需求方面来看,计划纲要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方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创新驱动下,以高质量的供给和创造新的需求,推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鼓励新的消费职业状态的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国通过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
计划纲要还强调供应商和需求者的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的对接。我国地区广阔,空间循环的核心是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线索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扩大城市群和城市圈。
供求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产业链的发展上。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自主控制,有效地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中国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
在外部循环中,计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结构是开放的结构。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实施更广泛、更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一体化的制度型开放。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中国继续加大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力度,加快特殊海关监管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融合发展,积极建设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改革。
本文来自经济日报
由上海交通大学全国干部培训中心网站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