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更深刻的理解创新,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孟宪忠教授谈创新

更深刻的理解创新,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孟宪忠教授谈创新

以下为孟宪忠教授在2021年5月合肥“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新动能”论坛的演讲概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创新:
第一,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第二,我们需要真正的创新;

第三,我们需要深刻多元的创新。


一、唯有创新才有未来



1.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市场

八十年代中期,桑塔纳下线,售价20多万,但这是一辆没有安全气囊的汽车,这个价格,当时足以在上海购买两套房。1995年,浦东八佰伴开业第一天,引得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睹,去了107万客户,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什么一辆低配的车居然如此昂贵,为什么这么多人蜂拥而入八佰伴?因为当时的中国什么都稀缺,我们不需要创新,只需要模仿生产和扩大产能就够了。

而在经历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的初始需求基本都满足了,我们进入了丰裕社会。今天,我们只有创造新的需求,提供新的产品,才会有新的市场。

2.没有创新,就没有附加值

在2020年《财富》500强中,中国大陆企业有124家,美国有121家,说明我们发展的很快。但是请大家看一下,附加值是什么情况?

我们以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业为例,中国38家制造业企业总利润是494亿美金,而美国36家制造业企业的总利润是2249亿,这意味着同样多的企业进入500强,但是美国企业的利润率是我们的4倍。


同时,虽然中美进入500强企业几乎一样多。但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美国有75家,中国有31家,且利润超过5%的企业中,中国仅有十几家真正的ICT和制造业。


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是因为他们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

3.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


一国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GDP总量,也取决于GDP的质量,尤其是所处的产业层次。当今世界,基本可以划分为六个产业层次,越高层次的产业技术含量越高,越有竞争力。不难看出,低层次产业创造的GDP缺乏竞争力,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层次有待提高。


所以说,没有创新,我们就没有市场,没有附加值,没有竞争力,也就难有未来。

二、我们需要真正的创新

1.误区比差距离真理更远


面对现实,需要承认我们的创新还不够,但更严重的是失去底线的模仿抄袭、肆无忌惮的造假、无视社会后果的功利主义、没有任何实质价值的营销忽悠……

比如众泰,堪称汽车界超级模仿秀的传奇。网民戏言,如果你喜欢却买不起大众,那就买众泰;如果喜欢却买不起路虎,那还买众泰;如果你喜欢却买不起保时捷,还得买众泰!众泰汽车可谓将豪华品牌抄袭了个遍,甚至有网友戏谑——这辈子能不能开上法拉利、兰博基尼就靠众泰了!



比如被誉为“治堵神器”的巴铁,以“立体快铁”的概念,以符合国家战略,振兴中国制造,未来快捷交通、中国一大科技创新等名义,忽悠地方政府和媒体站台,而其背后居然是一场高达40亿的融资骗局。



比如以解决公共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为宗旨的共享单车,披着共享之名,行的却是“烧钱”和“圈地”的资源浪费之实,以致于报废共享单车重量相当5艘航母用钢,30万吨废铁又将“何处安放”?


当方向错误,停下来就是最大的进步。我们需要走出创新误区,确保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2.创新要有价值导向

创新一定要有价值导向,我们要学会区别天气与气候,区别时髦与趋势。

人类文明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然而“创新”这个“潘多拉盒子”释放出的绝不只有“天使”,还有“恶魔”。



在英国《卫报》“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评选中,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帮家伙依然会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1949年国际科学协会联合理事会在《科学家宪章》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科学家的影响力,用最有益于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

传统创新大多考虑的是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率性,今天我们更需要负责任、有价值的创新,将责任嵌入到创新的主体、流程和成果之中,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率性,以及道德伦理可接受性、社会需求与期望满足性。

只有负责任的创新,我们才能有未来的地平线;只有负责任的创新,我们才能有可持续的低碳发展。

三、我们需要深刻多元的创新

1.重视颠覆式创新

1886年,本茨先生发明了汽油机,然后就有了奔驰汽车,所以我们可以说奔驰汽车的历史就是汽车产业的历史。

1913年,福特发明了汽车的流水线,改变了整个汽车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的效率,实现了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保证了汽车的质量,一度占领了美国三分之二的汽车市场份额。

通用汽车通过市场细分、汽车金融和二手车置换等一系列的市场策略超越福特,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年产千万辆的汽车公司。

而宝马,作为20世纪豪华的量产车品牌,完美的诠释了品牌的功能内涵和情感内涵,这就是宝马的经典宣传:驾驶的极限,高峰的体验。

这四个汽车企业创造了汽车,创造了汽车生产方式,创造了汽车营销,创造了汽车品牌,完成20世纪汽车产业的进化和发展。这四家汽车企业2020年销量合计近1500万辆,特斯拉2020年仅销售50万辆,可是今天这四家汽车企业的市值加在一起都不如特斯拉一家。

为什么?

因为特斯拉以其颠覆性创新彻底改变了燃油车的属性,改变了机械车的特质,其电动和智能代表了低碳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潮流。简言之,特斯拉代表了未来汽车的方向。

我们可以从客户、竞争、产业、社会等角度把握颠覆性创新的本质:

客户价值发生了根本变化,给客户创造了从来没有的巨大价值。

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竞争方式根本不管用,必须用新的方式竞争。

产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的产业性质被彻底改变或拓展融合。

一切变化背后的力量是数字化、云计算、物联网、智能驱动——一切都在“上云数转”。

2.重视21世纪四对技术的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出现了四对技术的根本革命:

数据技术与专业技术如何协同发展?

网状技术与行业技术如何协同发展?

深层技术与直观技术如何协同发展?

发展技术与矫正技术如何协同发展?

数据技术与专业技术

杰伦·拉尼尔在他的著作《Who Owns the Future ?》中谈到,从现在起,那些掌握最多数据、拥有最快服务器和最强处理能力的人将引领发展。也就是说,只要谷歌愿意,仅通过使用它顶级的分析能力,就能够出色的完成你我的工作,甚至所有人的工作。

所以谷歌才说汽车的本质是数据处理,李书福也说软件定义汽车,雷军也说智慧定义硬件。

太多的行业都需要数据处理,包括农业。

新西兰北部帕默斯顿小岛的农民利用Pasture Meter先进的遥感技术,每秒钟可以在农田上扫描200次,分辨牧场上青草的数量以便奶牛更有效的分布。Pasture Meter还提醒农民注意各自饲料的数量。评估农田肥力的传统技术,包括超声波和面板数据仪,一般每块农场读数只能读到250,然而Pasture Meter能读到18500。


这些数据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新西兰牛肉的产出,现在新西兰出口的牛肉激增,而Pasture Meter技术的使用无疑是重要推手之一。通过大数据和分析软件的使用,帮助农民更好的提高效能,增加价值。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教科文组织调查询问了教育、社会、心理、文化、信息等行业上千位专家,“影响未来教育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专家们的意见最终汇总为影响人类教育的19个关键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人工智能,一类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

所以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重视生物制药与基因科学。因为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而生命科学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和大脑的能级。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术,更要关注与提高数字化技术。

网状技术与行业技术

技术的发展是一种生态发展与网状促进,任何一个技术都难以独自发展。技术是一种共生状态,比如设计能力再好,材料技术跟不上,也无济于事。

在《高塔广场》一书中,作者尼尔·弗格森提出,当网络相互作用时,创新和新发明可能就从中产生了。当一个网络打破了僵化的等级结构时,它的创新就可能爆发式发展。


这一切告诉我们,我们要促进技术的共生,促进技术的网状发展。

深层技术与直观技术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波拉尼说,在人、动物、植物的细胞核里,在原子的内部和宇宙的边缘,有许多新的世界正等待着我们发现。

真正的创新不能仅在看得见的层面进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微观和宇观层面。很多重要研究都发现——“小”决定了“大”,于是我们有了纳米技术、研究出了石墨烯、芯片、量子计算、DNA。而探索浩渺宇宙、航空航天等事业的如火如荼,也给了我们星辰大海中创新发展的机会。

发展技术与矫正技术

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一样,任何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负面性。矿山开采后,如何恢复土壤?电池方便了应用,如何回收?塑料普及了,如何消解?工业生产的三废如何处理?再不能只追求“发展”不考虑“矫正”。我们当然希望一种技术的发明利用没有负效应,但这种技术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技术的同时考虑到矫正技术。

任何技术都需要综合把握技术的开始与结束,技术的进入与退出,技术的“油门”与“刹车”。

重视21世纪四对技术关系,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和促进数据技术与行业技术,网状技术与专业技术,直观技术与深层技术、发展技术与矫正技术的融合发展。


3.多维多元的创新平衡

创新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程度分,可以分为改善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按照方式分,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而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以技术和产品主导的P(Product)创新和以策略为主导的S(Strategy)创新。

我们需要不同类型创新的融合和多元发展,以P和S创新为例:

涉及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往往时间相对长,难度也较大,就像可回收火箭;S创新是模式和策略,相对更易推进。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技术突破、产品突破,但是今天企业有许多条件可以持续的推进S创新。

 
以宜家为例,秉承“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提供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的发展理念,靠的就是不断的S创新。

在一次瑞典宜家总部访学中,宜家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家居产品做得或许比我们好,但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扁平式包装”的策略创新,降低了它的购买门槛、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因为消费者可以在宜家卖场中自行挑选模块化产品,回到家中进行拼接。扁平化包装带来了运输效率的提高,因为英格瓦觉得,“运输多余的空气是傻的”。

“熟知的未必真知”,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创新,并把握创新的方向,这才是我们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更高起点。